每當寒流來襲時,習慣溫暖天氣的臺灣人面對氣溫驟降,總忍不住大喊「好冷呀!」,趕緊挖出衣櫃深處的大衣、手套、毛線帽全副武裝,才能跟這股寒風作戰。不只是陸地上的我們,你知道海洋生物們也有同樣的困擾嗎?不過,面對「海水寒潮」的來襲,魚兒可不像人類這麼幸運,能夠穿大衣禦寒,下場往往是死路一條……
究竟,海水寒潮這個恐怖的隱形殺手,是從哪來的?
海水寒潮打哪來?
其實,寒潮的真身是寒冷的「中國沿岸流」。冬季時,臺灣盛行東北季風,東北季風將西伯利亞、蒙古的冷氣團往南吹,當冷空氣接觸到海水時,海水溫度會持續下降,並沿著中國沿岸流經臺灣海峽,形成中國沿岸流。
而在臺灣的東邊與南邊則有黑潮主流、黑潮支流由南而北流經臺灣,不同於寒冷的中國沿岸流,黑潮是暖流。在一般情形下,黑潮支流可以跟中國沿岸流抗衡,就像比腕力誰也不輸誰,幫助澎湖附近的海水保持一定溫度。
臺灣冬季洋流流況
但有時候,東北季風會持續增強,不僅讓海水表面溫度逐漸降低,黑潮支流也可能因此被阻擋在澎湖水道附近海域,無法繼續北上;而中國沿岸流就像被東北季風「作弊」推了一把,贏得這場跟黑潮的腕力比賽,使寒冷的海水往南入侵澎湖群島,將暖和的黑潮支流擠壓至黑水溝南方,導致澎湖周邊海域水溫急遽下降,魚兒們受不了,紛紛凍死,也給在澎湖從事箱網養殖漁業的漁民們帶來莫大的損失。
中國沿岸流勢力大於黑潮支流
海洋牧場—箱網養殖
為什麼寒潮對箱網養殖漁業的影響特別嚴重呢?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箱網養殖的概念吧。
傳統養殖魚業者是在陸地上挖掘魚池,並將海水或地下水灌入池中,形成魚塭。而像澎湖這樣的離島,陸地面積小,雖沒有足夠空間挖掘魚塭,不過四周卻有廣闊的海域能執行箱網養殖,簡單來說,箱網養殖就是把魚塭挪到海裡。
漁民們利用網具在海中圍築成一個立體空間,稱為「網袋」,並用錨碇纜繩固定這個立體空間,將鹹水魚等水產生物放養在其中,就像是海中的牧場。
箱網養殖示意圖
箱網養殖雖然有避免土壤鹽化和地層下陷等優點,但很容易受到洋流、海溫、海浪等環境因素的影響,風險很大,尤其近年常出現極端氣候,如果冬季不幸出現海水寒潮,海域箱網養殖的魚群便會大規模死亡。
最著名的例子發生在2008年冬季,那是澎湖近30年來最嚴重的災害。當時,寒潮重創臺灣海峽南部,不僅海上箱網養殖魚類大量暴斃,更造成澎湖附近海域的生態浩劫。一夕之間,養殖漁業損失1500公噸,約2億的金額就這樣蒸發了;若再加上天然漁業資源損失,損失重量更來到3000公噸,當年第一季的漁獲量也因此比往年低上50~80%。
另外,在2011年也發生過海水寒潮造成水產養殖及野生魚類暴斃的事件,損失達8000萬元。
殺手寒潮的恐怖讓漁民避之唯恐不及,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禦敵呢?
海水寒潮傳令兵
為了讓從事箱網養殖的漁民們在第一時間得知寒潮警訊,中央氣象署與漁業署合作建立了「氣象跨域應用服務平台」。這個平台就像個傳令兵,能針對澎湖海域的養殖漁業區、彰化海域牡蠣專用漁業區、屏東海域箱網養殖區等地,發布低海溫預警(即海溫寒潮警示)與長浪警示。
氣象署發現過往澎湖海域的箱網養殖寒害損失,除了與連續強風帶來中國沿岸流有關之外,發生於反聖嬰 (La Niña) 年的「海洋聖嬰指數」 (Oceanic Niño Index , ONI) 劇烈降低也是原因之一。因而,氣象署「氣象跨域應用服務平台」以3種等級的海溫寒潮警示燈號,提供箱網養殖漁戶提早因應海水環境變化,以澎湖海域為例:
- 紅色1級警示:表示已有或即將發生漁業海溫寒潮,發布條件為海洋聖嬰指數降低至−0.9以下且強風連續20天,或海溫觀測連續5天小於15℃。
- 橘色2級警示:表示未來2週發生漁業海溫寒潮機率高,發布條件為海洋聖嬰指數降低至−0.9以下且強風連續10天,或海溫觀測連續3天小於15℃。
- 黃色注意:表示未來1個月有發生漁業海溫寒潮潛勢,發布條件為海洋聖嬰指數降低至−0.9以下,或海溫觀測連續3天小於18℃。
海溫寒潮警示
你瞧,有了這個傳令兵,海溫寒潮的隱形能力可是不攻自破!澎湖海域箱網養殖的漁民們再也不會被突如其來的寒潮殺個措手不及,而是能根據警示及早準備,有效降低寒潮帶來的災害損失。